郑中华:创业之路

2022-06-30 20:26 4348 山科新闻网

我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那时虽然生活比较艰苦,但相对父辈来说,我却幸福了很多。我顺利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在中石化下属的齐鲁石化烯烃厂一个30万吨乙烯工程所的核心生产厂工作。那份工作在当时应当说非常高大上,我转正后的待遇比在铁路干了20年的父亲都高,周围的朋友、亲戚很是羡慕。

在中石化,学石油化工等专业的同事发展是比较好的,相比之下,我是学文科的,未来发展之路相对较窄。深思熟虑之后,我觉得自己的知识层次还需要提升,就选择了继续深造。硕士我想读计算机专业,但由于第一学历是文科专业,当时国内的很多大学都不接受跨专业报考计算机硕士的学生,在我濒临放弃之际,是科大热情地接纳了我,为我未来的创业之路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成长在科大

记得当时去科大报名的时候,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的老师说,你在那么好的单位上班,没必要辞职考,可以在职考。当时我心里就非常感动,觉得科大的老师真好,是发自真心地为学生着想。

进了科大之后,我发现学校的师资力量很强,很多专业教师都是老牌名校出来的,低调又有实力,学校硕士点申报下来得比较早,学风特别好。科大故事③·校友故事创业之路我的导师是贾作皆、韩泰鲁,两位老师分别是北大数学、山大数学专业毕业的;授课老师有数学与应用软件系的系主任吴哲辉,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系,著有《形式语言自动机》一书;有山大数学系毕业的陈东灵老师,著有《组合数学》一书;在学校活动中偶遇的测绘专业的靳奉祥老师,在法国巴黎高等测绘学院和瑞士欧洲原子核研究中心深造过,一口流利的法语让人惊艳。在科大,像这样优秀的老师比比皆是。

我记得当年是贺国平院长做的入学教育,他本人当时还在上海交大做兼职博导,能力非常强。他说,研究生不能做“九三学社”,就是9点起床,吃完早饭,校园转转,午饭后再睡到下午3点。研究生不能过得太舒服,要做好发表学术论文的准备。短短几句话,给我们传递了很好的价值观。在科大,老师像家长一样,谆谆教导每一个学子。

在科大的几年经历让我获益颇多。在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学习的四年里,我积累了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培养了勤奋、求是、创新、肯干的优良作风,也结识了很多优秀的老师、校友、朋友,为后期的创业生活储备了知识、经验和精神力量。或许是因为科大起源于老牌煤矿院校,我感受到每一位科大人身上都有着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格,同时,我也感受到了科大人身上那股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让我在学到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也更坚韧、更勤奋。

开启创业之路

我一直有创业的梦想。在科大毕业之际,想在管理方面有更深入的学习,遂进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管理学博士。博士在读期间,我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个创业社团(创业协会),并担任会长,期间吸纳了一百余名同学加入社团,其中近十位同学后来走向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骨子里的创业热血,让我心中总怀有一种创业冲动。恰巧,当时的大环境又赋予了我们很多机会。2009年,我们一个由博士组成的知识分子小团体,一次次进行头脑风暴,有关创业的想法与计划不断成形又被推倒重建。在这一过程中,我和我的老师、同学们先后讨论出涉足生物制药、采石业、养殖业乃至IRT(项目反应理论)等不同领域的创业方案,但皆因其直接性、创新性等方面的欠缺而不得不暂时搁置。

2009年,我在与安徽省委宣传部一位领导的交流中得知,有关部门正考虑构建网络舆情方面的系统与服务体系,这使一直思索创业项目的我灵光一闪:当下正是互联网大发展的时代,网民人数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让“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舆情热点频出,这给网络舆情管理、监测与分析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而且也将我读硕士的专业和博士专业知识完美地结合起来。

这年,由我牵头的创业项目“基于语义计算的互联网舆情监测评估系统”获得了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支持,项目得分在全国数千家企业中位列前十,是全国第一个获得基金支持的舆情类项目,同时我们公司也是安徽省唯一一家从事互联网舆情监测评估系统开发的企业。

在正式完成学业后,我开始了自主创业。当时的我觉得,跟国外比,我们缺的不是实力而是精神。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那么艰苦的时候,我们的祖辈都可以挺起胸膛参加抗美援朝,在当今这个舒适环境中,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干不好自己的事业呢?无论是做科研、做企业,还是从政,都必须要有把事情干好的信念和力量。

2010年,我的创业团队得到上海天使投资人的注资支持,对公司进行了重组,成立了安徽博约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名称的博约二字取自于苏轼《稼说送张琥》一文中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一语。“博”和“约”这样一个辩证关系也恰好代表了我们大数据行当数据海量、知识稀缺的逻辑。当然,还有一个比较朴素的想法,就是我想从传统文化里寻找并获取力量。

创业感悟

回想创业心路,博士毕业后,我就一心要创业,流淌在骨子里的创业热血,让我始终激情昂扬、身心愉悦。回忆创业的这十数年,有苦有甜,最难的时候差点把房子都要押上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就会全身心投入,直到把它做成、做好。我也希望年轻的创业者在创业之前一定要考虑好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是否有承受压力的强大内心。我并不认为创业就一定比当公务员、当教授好,但自己选择的路一定要是自己喜欢的、想要去坚持的路,因为在茫茫创业路中,除了热爱,还需要有“坚持”为你的成长加分。如果你有勇气,也做好了创业的准备,那就不妨去试试。

创业这条路,注定是艰苦的。但好在我热爱我的这份事业,我有信念把事情做好,我也坚持做起来了。公司经历了10年的发展历程,从一个人单枪匹马到几百人协作共行,业务扩展到全国25个省份,6个省份有分支机构,在商业情报、政务服务这些领域,在全国都有了响当当的声誉。

对个人来说,做一件事情,从0到1不容易,从1做到100是看起来容易,但其实更加困难。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都在艰难困苦中完成了从0到1的进步,但是从1到100的跨越,没能做起来,前功尽弃。所以,想要创业的你要记住,做一件事情每一步都会有困难、有阻碍,随时可能让你搁浅,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始终保持警惕,学会用精神力量战胜一切困难。

随着中国的逐年崛起,我相信,以中国本土为核心、为基地的数据服务公司,可以随着祖国的成长崛起为世界的巨头,我也希望大家能把握住这个机会,一方面要恰当评价自己,另一方面要对社会大势有一个判断。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这些年来,我的公司逐年壮大,我从不曾忘记科大母校。近年,本人作为总裁和实际控制人的博约科技与科大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与科大一起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利用高校的技术、人力等资源,有效结合企业的生产条件,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方位合作计划,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的创新体系,为母校贡献一份属于我的力量。

目前,我的公司每年都会在科大开展校园招聘会,招聘优秀学子来公司共事。同时,为了加强校友间的联系,我也多次组织并赞助了科大合肥校友会迎新活动及年会,为在皖的新老校友搭建了一个深度交流平台。此外,本人作为科大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也积极为科大高校“智囊团”的建设贡献了一份来自大数据领域的力量。2019年10月,我邀请了国内知名网络舆情分析专家、新华日报社高级记者燕志华博士赴科大作“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新媒体时代的舆情素养”专题报告,受到了山东科技大学校党委宣传部及各学院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人员的热烈欢迎。

未来,我会一如既往秉承“惟真求新”的科大校训,发扬“坚韧不拔、发奋图强”的科大精神,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努力将公司做得更大更强。来源:山东科技大学 科大故事 材料提供:郑中华 整理:范琪

 

【郑中华:计算机专业2005届硕士毕业生,现任博约科技总裁,他创立的公司是国内非结构化大数据领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编辑:admin